中野良子總裁談日本的「文化力」與國際協力

文/林榮彬 摘譯整理

2011年3月11日,日本遭受所謂「世紀大災難」的關東大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嘯侵襲後,受災民眾屋毀人散, 四處避難之際, 多能冷靜沉著,無私互助,對來自各方的救援更心存感恩,不怨天尤人的表現,令人

印象極為深刻。一時之間,日本的傳統精神和文化,也成了大家談論的熱門話題。

日本公益財團法人オイスカ發行的OISCA月刊,在2011年1月的期刊上,以「特集」報導了OISCA中野良子總裁和日本前駐法大使,也曾長期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秘書長松浦晃一郎的「新春對談」。談話的主題就是在探討日本的「文化力」如何成就了日本的國際協力。

早在日本全面參與聯合國非政府組織(NGO)的國際協力之前,OISCA的創立者中野與之助就本於「宇宙萬物應和諧共存,永續共生」的自然法則和人道精神,創立了國際產業精神文化促進會,積極推動「愛護地球」、「關懷弱勢」的國際協力活動。OISCA創立50周年的今日,眼看地球的生態環境仍不斷遭到破壞,大自然的浩劫更接連發生,吾人感傷之餘,對中野與之助的「先知先覺」,益增感念。

中野良子總裁在「對談」中,回憶OISCA創立時,尚無「NGO」這個名稱,也沒有所謂「環境問題」。半世紀後回首當年,有如夢幻。松浦則談到:其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也曾長期接受來自各國的糧食援助,直到1960年代的初期,還在向世界銀行貸款。1960年代的後期,由於快速成長,所得倍增,乃能從「被援助國」轉為「援助國」,也加入了經濟協力開發機構(OECD)的行列。90年代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(ODE)更躍居世界首位,持續長達10年,對亞洲的開發深具貢獻。

然而,由於非政府組織的財力有限,中野良子總裁特別強調OISCA自始就不是「援助團體」,而是「相互扶助」、「同心協力」的國際組織。松浦認為日本的國際協力到處受到歡迎並展現協力開發的成效,關鍵乃在

於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左鄰右舍相互照應的「鄰組」,並逐漸發展出「地域活性化」的共識, 形成了「相互扶助」的傳統文化。中野總裁則強調日本人對宗教信仰的包容,以及對「文化多樣性」尊重,每到一處,總是能

和當地民眾融為一體,打造出「大家一起來」的協力模式。

中野良子總裁表示, 總部設在東京的OISCA,也在各地設有研習中心,然而,真正的活動現場是在協力開發的國家和地區,所以很希望新世代的日本年青人, 能打開心胸,面向世界,多到OISCA協力開發的現場去親身體驗,使「相互扶助」的「文化力」持續發揚光大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
*